關工委榮獲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十余載深耕構筑青少年成長樂園
在紀念中國關工委成立35周年會議上,市關工委榮獲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稱號,張華陸、胡文余、李家玉3位同志獲評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
榮譽既是鼓勵,也是鞭策。市關工委用心用情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深耕校外教育輔導站建設,高質量構筑青少年成長樂園。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1405個校外教育輔導站,匯聚5100名“五老”、2000余名在職教師及1552名志愿者,為72萬中小學生、1.8萬困境兒童、0.38萬留守兒童搭建起校外關愛教育陣地,用公益力量回應著人民群眾對優質校外教育的迫切需求。
■“五老”領航 以大愛繪就育人底色
89歲的胡文余扎根校外教育輔導站一線,每周堅持為孩子們組織一次讀書活動;李家玉促成創辦全省首批、全市首家青少年校外勞動教育基地,堅持常態化開展學雷鋒活動;張振琦、張秀勃、印學金等一批“五老”典型,不顧年事已高,奔走于城鄉校外教育輔導站之間,將知識與溫暖送到孩子身邊。
各縣區關工委以“五老”為紐帶,培育特色品牌,讓校外教育輔導站煥發活力。灌云縣關工委掛牌成立全省最美五老工作室、陽光心語驛站、彩虹橋春梅工作室等,聚焦青少年安全與心理健康教育,護航青少年健康成長。灌南縣紅色收藏校外教育輔導站,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制作專題展板,赴縣城15所中小學校巡回展覽,引導廣大青少年繼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砥礪愛國之心、報國之志。
■校站聯動 織密協同育人網絡
“孩子周末在校外教育輔導站不僅能完成作業,還能跟著老師學書法,我們家長特別放心。”贛榆區一位學生家長的感慨,道出了“校站結合”模式的實效。市關工委深知僅靠“五老”力量不夠,唯有整合學校優質資源,才能讓校外教育更專業、更可持續。
為此,全市構建起“以‘五老’為主體、在職教師為主力、社會志愿者參與”的輔導員隊伍體系,將“校站結合”納入學校工作范疇,明確學校一名負責人兼任輔導站副站長,選派熱心教育、能力突出的在職教師進站服務。
贛榆區九里中心小學的海燕愛心志愿者團隊是其中的典型代表。40余名在職教師輪流排班,利用周末和節假日深入全鎮校外教育輔導站開展活動。海州區關工委創新“菜單式”輔導模式,協調區少年宮、新浦中學等單位與校外教育輔導站對接,根據孩子需求定制書法、科技等課程,有效提升活動質量和學生參與度。
■立德樹人 打造“五育”融合樂園
“以前覺得革命先烈離自己很遠,直到在抗日山烈士陵園聽‘五老’爺爺講戰斗經歷,才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參加愛國主義主題教育活動的姚同學說。市關工委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將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紅色基因傳承融入輔導站活動,通過老少共學、共講、共唱、共誦等形式,讓教育更生動、更入心。
東海縣關工委打造37個紅色主題輔導點,把思政課堂搬到革命舊址,今年已開展紅色教育活動1480多場次,20多萬名中小學生在現場感悟中厚植家國情懷。在抗日山烈士陵園,市關工委舉辦“老少同聲愛國情同心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活動啟動儀式,老少代表共同緬懷先烈,傳承抗戰精神。
除了思想引領,輔導站還注重“五育”并舉。連云區校外教育輔導站的機器人興趣小組,讓孩子在編程中提升科學素養。徐圩新區的愛心暑托班設置青創空間、農家書屋、國學堂等板塊,提供“日間托管特色課程”服務。云臺山景區關工委印發《社區青少年成長指南》,涵蓋網絡安全、勞動教育等內容,發放至每一位社區青少年手中。
十余載耕耘,我市校外教育輔導站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成為關工委參與校家社協同育人的重要平臺。未來,市關工委將繼續優化辦站模式、豐富教育內涵,助力培養身心健康、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