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登日歷,文脈傳響!連云港文物的“出圈”之旅
2025年10月5日,當全國各地迎來出游高峰,央視新聞《文博日歷》的鏡頭第三次聚焦連云港——這座從西游圣境中走來,自海浪間升起的神奇浪漫之都,沉睡千年的文物記憶再次被喚醒。此次亮相的是連云港博物館珍藏的“西漢彩繪漆木尺”。
2000多年前,古人在一把尺子上畫下了一幅動態感十足的出游“連環畫”,線條流轉間,是技藝的極致展現色彩鋪陳處,是穿越時空的浪漫想象。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連云港市博物館藏的這把彩繪漆木尺。
什么樣的尺子才能稱得上工藝上乘、精妙絕倫?西漢人有自己的考核標準:1.有準確明晰的刻度;2.紋飾要足夠精美;3.配色講究,多而不雜。這把彩繪漆木尺即是漢尺中的罕見珍品,木尺不僅可以用來丈量長短(漢尺一般長為一尺,長約23.1厘米,此把漢尺長度較短可能是縮水導致),表面還描繪了一場奇幻旅行。流暢飄逸的線條間,兩輛 軺車被馬兒拉著疾行(軺車是中國古代以單馬或雙馬牽引的輕便交通工具,其基本結構包含車輪、車軸、車輿等),披著斗篷的大象,拉著寬敞的鼓車,鼓手長袖飄飄,揮動鼓槌,仿佛隱有渾厚鼓聲傳來。車后還有騎手跟隨前進,正反兩面連起來正是一幅場面壯觀的車馬出行“連環畫”。紅黑藍白等多種顏色搭配填充,制作精美,畫面感十足,極具藝術研究價值。
除了車馬出行圖,漢尺上還描繪了驚艷的自然景觀,繚繞縹緲的云霧。佇立的山、分立兩旁的日月,以及它們在清澈水面上的倒影。看山看水看日月浮云,一路上可謂美景不斷。那么木尺上所描繪的山在哪呢?專家推測,定位或許就在連云港的云臺山。云臺山古稱“郁州山”“蒼梧山”,西漢時期,云臺山位于海中,當時的人們認為它是一座仙山,《嘉慶海州直隸州志》中記載:“云臺山即郁州山,舊名蒼梧山……郭璞注:今在東海縣界,世傳此山自蒼梧從南徙來,上皆有南方物也。”作為一大勝境,云臺山峰巒疊翠,“霧月與碧海同深”,如此美景難怪會被2000多年前的古人定格留存。
從竹簡上的職場日常,到木牘里的全年日程,再到漆尺上的出行畫卷,三件珍藏,三度攜手,凝于《文博日歷》方寸之間,千年之后,它們依舊熠熠生輝,講述著華夏文明的深厚底蘊。
連云港的歷史也正順著這條傳播之路,像涓涓細流悄悄流進更多人的記憶里,現在,就讓我們一同回顧前兩次的精彩相遇。
2025年2月20日首次登上《元延元年歷譜》木牘又帶著古人的“極簡智慧”圈粉無數。誰能想到,一塊長僅21.8厘米的木片,竟能裝下一整年的時光。
- 巧思設計:木牘上下排列閏正月在內的13個月,標注農歷大小月,邊緣刻寫60個天干地支,方便具體日期的“一鍵查詢”。
- 農事提醒:木牘還標注了立春、夏至等8個節氣,以及臘日、晦日等重要日期,指導農業生產與祭祀活動。
這塊木牘是西漢歷法智慧的縮影,展現了古人對時間的精準把握與生活的儀式感。
2025年7月20日再次登上2000多年前的“上班族”師饒,用28枚竹簡記錄了一年的工作與生活。
- 出差與住宿:師饒一年出差16次,共161天,足跡遍布楚國、瑯琊郡等地。他的日記中甚至標注了125條住宿定位,展現了漢代官吏的嚴謹與勤勉。
- 休閑時光:漢代官員每五天輪休一天,還有夏至、冬至等假期。努力工作之外,師饒共計休息41天,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令人稱奇。
這些竹簡不僅是漢代休沐制度的珍貴史料,更讓我們得以“穿越”回2000多年前,感受一名西漢官吏的日常。
三件連云港文物以最貼近現代人的方式“出圈”,讓我們得以窺見古人鮮活的生活圖景,也讓連云港歷史文脈持續回響,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