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那段戰爭歲月里的“血與魂”(四)
黃海之濱,沂蒙余脈,有一座獨一無二的抗日山。這里是中國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位于連云港市贛榆區西部,原名馬鞍山,1944年,因抗日英烈的永駐,正式更名為抗日山。這里是中國共產黨最早興建的抗日烈士陵園。在戰爭最艱苦的1941至1944年,濱海軍民一手槍,一手鎬,4次興工,為死難烈士樹碑建碣。這里是安葬八路軍、新四軍抗日烈士最多的陵園。800余抗日將士的忠骨靜臥山間,3576個烈士英名鐫刻于此。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當我市文物普查工作者再次攀上這片山巒,一部用血火寫就的史詩徐徐展開,火叉巷中十八勇士生死狙擊,小沙東海戰浴血黃?!謸崾?,耳畔猶聞金戈鐵馬,戰鼓鏗鏘。
抗日山烈士陵園總概述
陵園由八路軍115師教導2旅、山東軍區、濱海軍區軍民于1941年春興建,至1944年,先后四次為抗戰犧牲的先烈建塔樹碑。1949年以后,黨和政府又多次撥款整修護建,形成了由紀念塔、紀念亭、紀念堂、紀念碑、烈士冢和東西墓群為主的大型烈士陵園。1991年,為紀念建園50周年,又撥款新建了日本友人金野博紀念碑、八路軍躍馬雕塑,翻建了符竹庭將軍陵寢,重修了陵園大門等。陵園現占地360畝,分為墓區和陵園,共有8個坡段363級臺階。墓區建有1642 座墳墓,安葬著1800余位烈士的忠骨,墓碑上銘刻著3576位烈士英名。1982年被公布為江蘇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被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2021年4月被公布為江蘇省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
抗日烈士紀念塔
位于陵園第八坡段。高達14米,矗立在抗日山頂峰的天然基石之上。“抗日烈士紀念塔”七個遒勁有力的大字,由軍旅書法家武中奇手書。1942年7月落成,是陵園最早的建筑。塔頂是一尊鐵鑄的八路軍戰士戎裝塑像,手握鋼槍,遙對海疆。
抗日山烈士陵園紀念堂
位于陵園第七坡段。紀念堂走廊兩端各有一長碑,皆為烈士名錄。紀念堂前廣場正中,立有一方錐形“烈士英名垂千古”紀念碑,鐫刻著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撰寫的《抗戰五周年挽八路軍陣亡將士》五言長詩,以及教導2旅政治部《抗日烈士紀念塔續序》。
濱海軍區抗戰烈士紀念塔
位于陵園第六坡段。如同榴彈炮一樣的圓柱形塔身巍然屹立,塔的底層刻有山東省臨時參議會祭文和秘書長楊希文悼詞,以及1942—1943年戰績和烈士英名。
符竹庭墓
位于陵園第五坡段。1943年11月26日,濱海軍區政委兼中共濱海區委書記符竹庭在與日寇作戰中,不幸壯烈殉國。遵照其生前遺愿,將其遺體安葬馬鞍山上。六角亭式的石墓正面,鑲有符竹庭銅像,陵墓周圍石壁上鐫刻著悼念符竹庭的碑文。2014年9月1日,符竹庭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國際友人金野博同志、希伯同志紀念碑
位于陵園第四坡段。東側聳立著紀念國際友人漢斯?希伯的錐形石碑,西側為金野博同志紀念碑。
漢斯?希伯系德國著名新聞記者、共產黨員,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在山東抗日根據地進行采訪,向世界人民介紹中國人民英勇斗爭的事跡,在沂蒙山區大青山突圍戰斗中壯烈犧牲。
金野博,原名今野博,日本國本州秋田縣人。1939年春應征入伍,隨侵略軍進駐山東汶上縣,后被八路軍115師伏擊俘獲。被俘期間,在我工作人員的耐心感化與教育下,思想有了轉變,積極參加日人反戰同盟工作。1944年春,今野博遭遇日偽軍掃蕩被捕,后被日軍憲兵秘密殺害。
小沙東海戰烈士冢
位于陵園第三坡段。安葬著小沙東海戰中殉難的16名烈士的遺體。墓碑正面居中題“小沙東海戰烈士?!?,兩邊分別是陳毅題詞“浩氣長存”,陳士榘題詞“英靈千秋”。背面鐫刻濱海軍區政治部《紀念小沙東海戰烈士文》。1943年3月,新四軍3師赴延安干部隊一行50余人,乘船途經贛榆小沙東海面時,與日軍巡邏艇遭遇,血戰中,師參謀長彭雄、8旅旅長田守堯等16人先后以身殉國。
八十年歲月如歌,八十載烽火傳承??谷丈搅沂苛陥@現在已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四普筑牢保護根基,讓山海間的鐵血記憶永續傳承,豐碑永鑄!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