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荒蕪礦坑披上綠裝,當數十萬噸巨輪被“小電拖”安靜引航,當石化基地的污水被“神秘菌群”吞噬……一場場從“實驗室內的創新探索”向“場景驅動的創新實踐”過渡正在港城上演。傳統由政府主導的科技創新模式,逐步向市場自發驅動的生態構建模式轉化。
順應城市發展需求的場景創新
曾經,云臺山廢棄礦山采礦活動破壞了山體和生態平衡,留下了斑駁的礦坑和裸露的巖壁。面對高陡邊坡修復這個世界性難題,工程團隊沒有拘泥于傳統方法,而是創造性地運用植生孔、生態長袋、高次團粒噴播等前沿技術,讓88萬平方米的裸露山體重現“生機”。
在這個過程中,破損的山體構成了具體的應用場景,生態修復是目標需求,而各種創新技術則提供了精準的解決方案。這種“場景-需求-技術”的精準匹配,不僅有效解決了環境修復難題,更驗證和展示了一系列生態修復技術的可行性,為全國類似場景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板。
這就是場景創新的典型案例。什么是場景創新?與傳統“技術推動”的創新路徑不同,場景創新是一種“需求拉動”的創新模式。它從城市發展和產業升級的真實痛點和需求出發,主動構建和開放應用場景,吸引新技術在此試驗、迭代和成熟,最終形成可復制推廣的解決方案。
以新能源產業為例,港城工業大頭是重化工業,這種產業能耗需求高。然而作為后發地區,連云港能耗指標低,發展重化工業能耗家底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徐圩新區和江蘇核電研究核能為重化工業供能的技術需求難題。最終促成了“和氣一號”通氣,開創了國內化工和核能耦合的港城案例。
這就是場景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提升的港城案例。可以說來自市場需求的場景創新極大地縮短了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距離。在這個過程中,技術得以在真實場景中驗證、優化和完善,大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率和效率。場景創新將科技成果從實驗室搬到實際應用環境中,加速技術驗證和迭代,提高了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產業鏈和創新鏈構建創新新生態
在連云港港,自重僅有數百噸的純電動拖輪,如何能夠靈活引領、頂推自重數十萬噸的巨輪精準靠泊碼頭?
這個問題的答案藏在“云港電拖一號”純電動拖輪的故事里。面對港口需要更綠色、更經濟、更高效作業方案的實際需求,鴻云實業與中國船舶第712研究所開展產學研合作,推進電動拖輪電池等技術研發;與中國船舶第702所合作,推進其水動力原理研究在拖輪船身設計應用。可以說鴻云通過與這兩所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了其電動拖輪的創新性和市場競爭力。
經過三次技術迭代,如今的“云港電拖三號”已經實現了令人矚目的突破:鋰電池容量近8000千瓦時,能量密度提升約10%,系統循環壽命提高約50%。借助連云港港首創的高壓岸電技術,可實現快充3小時滿電。測算表明,純電拖輪的年綜合運營成本較同馬力傳統燃油拖船節省近300萬元,能夠減少近900噸的碳排放量。
場景創新促進了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創新。連云港港是深水航道,為了保障船舶進港需求,需要通過拖輪輔助作業。與此同時,國家大力推進綠色港口建設,傳統的柴油拖輪面臨淘汰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連云港鴻云主動圍繞特定需求開展“鏈條式”創新,形成生態化、網絡化的協同合作模式。
這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商業模式創新。純電拖輪船隊作業1年,相當于減少1200輛小汽車1年的碳排放總量,為港口綠色轉型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而在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另一場創新正悄然上演。工業污水成分復雜、治理難度大,傳統生化方法占地面積大、運行費用高,化學方法又可能產生二次污染。如何破解這個難題?
中藍連海設計研究院給出了創新答案:培育耐鹽能力達1%-20%的高效功能菌種,讓“神秘菌群”“吃”掉污染物。這家我國化學礦山領域的第一批專業科研院所,憑借長期承擔鹽湖及化學礦山項目開發的經驗,從青海鹽湖項目現場采集樣本,分離篩選出能夠耐飽和鹽度的優異菌種。
目前,中藍連海微生物污水處理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覆蓋硝化菌、反硝化菌、COD降解菌、特征污染物降解菌、自養反硝化菌等類型,擁有60余種針對各類污水的生化處理產品,廣泛應用于醫藥、材料、能源、石化等多個領域。
這些創新實踐彰顯了場景創新的強大生命力。當港口作業、工業治污等具體場景與最新技術相遇,不僅解決了現實難題,更催生出新的產業增長點,為港城轉型升級注入持續動力。在這個過程中,港城成功地將基礎研究的人才優勢、創新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城市競爭優勢。
場景創新還需“市場有為”推進
盡管港城在場景創新方面已經取得顯著成效,但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如何將點上的創新突破轉化為系統優勢?如何加強相似場景間科技產品的應用?如何增強區域協同創新?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問題。
搭建場景創新共享平臺是關鍵一步。目前,不同城市對場景清單的理解差異較大,有的城市動輒發布上百個場景清單,碎片化問題突出,且部分場景清單存在跟風現象,導致無法精準對接科技成果轉化需求。港城可以借鑒安徽合肥成立城市場景創新促進中心的經驗,建立專門的場景創新平臺機構,系統開發并統籌管理全市應用場景。
比如,中藍連海的微生物處理技術在石化基地驗證成功后,可以通過平臺推廣到沿海地區的鹽堿地治理、水產養殖廢水處理等類似高鹽環境,最大化技術價值。這種全域場景開發賦能模式,能夠有效破解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場景碎片化問題,提升創新效率。
深化區域協同創新同樣重要。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跨區域場景創新協作模式,導致跨區域合作往往面臨創新要素流動不暢、制度壁壘等問題,影響場景創新的協同效應和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正如電動拖輪項目借助了702所的技術力量,未來可以在更多領域探索這種“沿海港口場景+內地科研資源”的合作模式。通過完善創新要素共享平臺,共建技術轉移中心和成果轉化基金,為跨區域場景創新提供資源支持,全面提升區域協同創新整體效能。
完善場景清單管理機制也不可或缺。要避免“重發布、輕落地”的問題,建立動態跟蹤評估體系,對場景項目從發布到落地進行全流程管理。可以學習成都“場景營城”理念,通過“揭榜掛帥”、場景大賽等形式,推動場景供需雙方深度合作,確保創新真正產生實效。
另外,港城可以進一步強化戰略統籌,系統化布局場景創新。通過布局未來技術應用場景創新試驗區,建設具有產業集成性和示范作用的超級場景,打造最佳實踐案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將應用場景創新納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創新平臺規劃,重點支持示范性強、帶動性大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