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至8月,我市外貿進出口總值實現1037.1億元人民幣,其中出口310.8億元,同比增長17.2%,出口增速位居全省第三位,展現出較強的外貿韌性與增長動力。在這一成績背后,一批本地企業正積極借助電商渠道拓展國際國內市場,實現“雙線發力”。特別是隨著灌云首個綜合服務跨境電商平臺“云海通”的上線運營,本地產業帶出海獲得了新動能,走出了一條“出海”破局之路。
亮眼數據的背后,是一個個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的生動實踐。位于海州的連云港富司達釣具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中高檔休閑釣具研發與生產的企業。公司總經理顧金斌介紹,企業多年來始終注重產品創新,其飛釣線等產品遠銷歐美市場,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較高聲譽。面對關稅政策變化等外部挑戰,企業及時調整戰略,將研發重點放在中高端產品上,并大力拓展東南亞和歐洲市場。“今年以來,我們主動加大了與電商平臺的合作,推動產品在國內市場的銷售。”顧金斌表示,以往企業更多依賴外貿訂單,歐美市場一度“供不應求”,因而忽視了電商渠道。但隨著國際經貿環境變化,企業開始主動對接電商,借助其貼近市場的優勢,快速響應國內外客戶需求,推動產品創新與品牌升級。今年1至8月,企業銷售額和利潤均實現約15%的增長,主要來自新市場的開拓和中高端產品線的發力。
同樣借助電商實現內外銷“雙豐收”的,還有灌云縣的雙華藤柳編織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依托傳統藤柳編織工藝,開發出家居裝飾、時尚包袋、寵物用品等系列產品,不僅打入日韓、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在國內電商平臺也表現亮眼。合作社理事長樊祥萍介紹,目前他們主要通過淘寶、拼多多、抖音等電商平臺銷售,上半年僅手工編織寵物窩一款產品就賣出三四萬只。與此同時,外貿出口也保持穩定增長,草編籃子、藤編推車等工藝品深受海外客戶歡迎。“通過電商賦能,我們這項傳統手工藝正在煥發新的生機。”樊祥萍說。合作社不僅帶動了周邊農民增收,也為地域文化打造出一張新名片。近年來,在當地惠企政策支持下,合作社規模不斷擴大,柳條種植面積已達300余畝,廠房超1000平方米,產品種類近百種,逐步從零售走向批發,并成功進駐阿里巴巴國際站。
在當前外貿形勢下,我市企業積極探索新路徑,而“云海通”平臺的出現,更為企業在電商賽道尋求突破提供了幫助。該平臺致力于賦能本地產業帶,以數字營銷和數字貿易為抓手,為主題服飾、寵物用品、穿戴甲、水晶等特色產業開辟了高效的出海通道。
今年前8個月,我市外貿出口額實現17.2%的增長,“支撐力”從何而來?市商務局外貿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正是得益于富司達、雙華等眾多企業主動謀變,以“電商+傳統”雙線并進的策略突圍,通過數字貿易新通道深度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在渠道拓展與模式創新中實現“內外兼修”,推動外貿發展邁向更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