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神器”觸手可及
“以后健身再也不用擔心突發狀況了。”10月初的一天,在灌南縣體育中心,剛結束鍛煉的市民王先生指著器械區墻壁上嶄新的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對筆者說。
心臟驟停的搶救窗口期僅有“黃金四分鐘”,AED作為可以快速挽救生命的“救命神器”,其配置與管理直接關系到公共急救的“最后一公里”。今年3月,灌南縣檢察院在梳理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時發現,有3位人大代表不約而同地就公共場所AED配置問題提出建議。檢察官立即開展摸排,發現全縣2個公共室內體育場館、8個體育公園中,僅灌南縣體育中心等少數場所配有AED,覆蓋范圍有限,無法滿足群眾日常健身及突發急救需求。更令人擔憂的是,部分已投放的設備還存在定位標識模糊、外殼破損、配套急救用品過期、維護記錄缺失等問題,一旦發生緊急情況,這些救命設備很可能無法正常啟用。
4月10日,灌南縣檢察院主動搭建交流平臺,與灌南縣衛健委、文旅局等相關職能部門召開專題座談會,圍繞AED的科學布局、日常管護、公眾培訓等關鍵環節深入研討,達成“補短板、強管理、提技能”的共識。4月24日,灌南縣檢察院向該縣衛健委制發檢察建議,建議科學規劃AED投放點位,填補急救設備空白;加強日常管護,確保設備始終處于可用狀態;積極開展分層分類培訓,讓急救技能走進群眾、融入日常。
收到檢察建議后,灌南縣衛健委公開招標采購15臺AED,按照就近、可見、易取原則陸續投放到公共體育場館。各體育場館均在平面圖醒目位置標注AED點位,加裝24小時發光指引裝置,建立“場館巡檢+后臺預警”管護模式,有專人實時掌握設備狀態,杜絕AED“帶病”運行。
7月11日,灌南縣檢察院檢察官聯合人大代表、“益心為公”志愿者隨機走訪體育場館、公園等場所,現場核查確認AED安裝到位、設備維護記錄完整,各場館共200余名工作人員已開展實操培訓,確保人人都能操作。據了解,灌南縣政府已將公共場所AED配置工作納入2026年民生實事工程。
“從人大代表建議到檢察辦案線索,再到推動問題解決,這是檢察監督與代表監督同向發力的生動實踐。”灌南縣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該縣人大常委會與檢察機關聯合出臺人大代表建議與檢察建議雙向銜接轉化工作制度,推動3條民生建議落地見效。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