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躍升千帆競 民生提質萬家春——“十四五”港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成就綜述
潮涌海洲灣,滴翠云臺山。
這五年,山海見證沿海增長極的加速崛起;見證陸海聯運通道的提級擴能;見證美麗城市的碧水長流、繁花似錦;見證熱鬧街巷、店鋪匯聚起的“煙火氣”。
“十四五”期間,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后發先至”,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由2020年的3277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4663億元,年均增速高于全省1個百分點,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良好成效,中國式現代化連云港新實踐展現光明前景。
堅持創新驅動 產業升級動能澎湃
這是創新驅動不斷向縱深發展的五年,這是科技持續“賦能”高質量發展的五年。
31個納入國家醫保的創新藥破解中國人吃藥難題、種類齊全的高性能纖維材料演繹港城“絲路新傳奇”;“港城”制造助力登月、深海等重大工程……回眸“十四五”,我市統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布局建設,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從2020年的2833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5569億元,連續跨過3個千億元臺階。
培優培強主導產業。
——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位列全國石化園區前十強,石化產業年產值達2278億元,全市石化產業構建起以徐圩石化基地為核心區的“1+4”發展格局。
——新醫藥產業成功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累計獲批1類新藥數量居全國地級市首位,“中華藥港”集聚效應持續增強,“中國醫藥創新看江蘇、江蘇醫藥創新看連云港”成為業界共識。
——新材料產業形成化工新材料、硅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三大優勢產業鏈,高性能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技術水平行業領先,是全國最大的石英玻璃制品和半導體硅材料生產基地。
當前,我市搶抓重大前沿技術持續涌現機遇,加快海洋、安防、低空經濟、合成生物、航天發射等產業發展,前瞻布局“5+N”未來產業,呈現產業攻關整體提速、規模轉化穩步推進的態勢。
——堅持向海而興、向海圖強。掛牌成立市海洋經濟發展局,成立市海洋發展集團,海洋經濟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始終保持在25%以上,穩居全省沿海三市首位。
——海洋漁業、海洋運輸業、海洋文旅業3大產業與海洋新能源、海洋裝備制造、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等新興產業齊頭并進,南極磷蝦船“深藍號”實現我省遠洋捕撈“從無到有”的突破,全球首艘自航封閉式三文魚養殖工船“蘇海1號”成功交付。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營商環境的優化。我市持續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綜合查一次”改革,整合精簡檢查任務55.4%,經驗做法入選全國數字化監管典型案例。省內率先開展“不對應審批”改革,部署推進人工智能輔助行政審批等40個應用場景,不斷擦亮“連心城、貼心港”營商環境品牌。
新時代呼喚新發展,新發展孕育新動能。
——規劃建設花果山科創走廊,打造市域科研飛地,加快構建“研發在市區,轉化在園區”的新型協作關系。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進入調試,康緣藥業全國重點實驗室成功重組。太湖實驗室連云港中心海上移動實驗室體系初步形成,全國首艘7000噸級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未來號”正式交付。
——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由951家增長至2024年的2277家,科創板上市企業、省創新型領軍企業、省創新聯合體(含長三角創新聯合體)數量均為蘇北第一。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2.79%,連續六年領跑蘇北。
搶抓戰略機遇 比較優勢更加彰顯
這是更高水平推進雙向開放的五年,這是更好服務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五年。
“十四五”期間,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我市搶抓“一帶一路”重大戰略機遇,積極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在世界經濟的汪洋大海中乘風破浪。
打造“標桿和示范項目”。
——我們積極建設中哈物流基地、上合組織國際物流園,成功舉辦首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成功舉辦,形成48項重要合作成果。成功承辦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論壇(連云港),論壇已成為我國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最廣的國際執法安全合作平臺。
——我們創新國際班列開行模式,持續暢通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建成阿拉木圖等6個海外倉,啟用阿克套港集裝箱樞紐項目一期先導區,完成“一帶一路”里海供應鏈基地主體工程,“三節點樞紐一體化”運營體系加快成型。
融入區域協調發展的步伐更快了。
——“十四五”期間,我市堅持“融入長三角、做足隴海線”,高水平建好國際樞紐海港,全省首條30萬噸級深水航道、首個40萬噸級礦石碼頭建成投用,整車出口量突破35萬輛、躋身全國口岸前三。強化與上海港戰略合作,外貿集裝箱沿海捎帶試點落地實施,“連申快航”實現天天班穩定運行。
——錫連共建開創新時代南北共建新標桿。無錫連云港專精特新產業園、無錫連云港江灌裝備智造產業園開工建設,無錫連云港惠榆智能信息產業園建成開園。累計落地產業項目29個,總投資突破246億元,為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與此同時,我市加快自貿試驗片區、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等開放平臺建設,自貿試驗片區累計形成制度創新成果231項。
推動融合發展 城鄉建設協調共進
這是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五年,這是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的五年。
過去五年,鄉村振興的目標通過一個個直播間、一件件水晶制品,一筐筐“幸福果”改變村里人的生活……隨著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不斷取得新進展,港城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新型城鎮化方面,東海縣入選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實施濱海特色風貌重點工程,加快打造“百里藍灣”,連島創成5A級旅游景區、獲評全國美麗海灣。城市與外部的聯系更加密切。花果山機場正式通航,徐連高鐵建成投用,連淮高速、連宿高速等項目加快推進。
——城市的公共設施更加健全。建設公共充電樁2748個,新改建大中型公園、口袋公園超160個,成功舉辦第十二屆省園博會。開工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5392套,完成老舊小區改造520個。新改建市政管網4800公里,省級海綿城市試點通過驗收。
“十四五”以來,我市下大氣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快構建和諧共生、共同繁榮的城鄉關系和良好局面。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城鄉收入比縮小為1.76:1。重點打造優質稻麥、綠色蔬菜、食用菌菇、特色林果、規模畜禽、海淡水產等六大百億產業集群,培育東海稻米、灌云豆丹、灌南生豬、贛榆紫菜等10億元以上縣域特色產業21個,生豬、食用菌產業入選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培育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6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達76家。
——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提升。鄉村的面貌更美了,創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22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143個,改善農村住房2.3萬余戶,改造農村戶廁37.4萬戶,新改建農村公路1802公里。
加快綠色轉型 美麗連云港展露新顏
這是綠色成為美麗連云港鮮明底色的五年,這是山海港城越來越美的五年。
藍天越來越多,海河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好……“十四五”期間,港城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我市先后完成治氣工程項目1839項,PM2.5濃度較“十三五”末(2020年)下降18.9%,連續4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濃度改善幅度全省前列。實施省級重點水污染治理項目197個,22個國考斷面優良比例連續四年高于國家目標。近岸海域優良海水面積比例連續7年全省排名第一。全市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珍稀瀕危物種占全省81%,生物多樣性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與此同時,我市加速能源結構轉型,徐圩核能供熱廠一期工程獲國務院核準,田灣核電基地7、8號機組、中核田灣200萬千瓦灘涂光伏、國信抽水蓄能電站等項目順利開工建設,國內首個工業用途核能供汽項目“和氣一號”建成投產,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861萬千瓦,風、光、核、火、氫等多元能源供給體系逐步構建。
增進民生福祉 幸福底色溫暖鮮明
這是各項民生事業不斷繁榮發展的五年,這是老百姓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的五年。
悠悠萬事,民生為重;政之所興,在順民心。
“十四五”以來,我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推進民生實事,堅持不懈地推進以就業、教育、醫療、社保等為重點的惠民工程,關注百姓生活的一點一滴,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開展春風行動、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攻堅季等活動,創建“家門口”就業服務站56個,累計新增就業26.6萬人。
——新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153所,新增普通高中學位3萬多個,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占比至70%,江蘇海洋大學獲批建設省一流應用型本科高校,連云港師專升本獲教育部批復。
——市一院高新院區、開發區院區及市婦幼保健院、中心血站新址、江蘇省中醫院連云港醫院(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等一批重大醫療衛生項目相繼投用,“先醫后付”項目在全省推廣,三級綜合醫院實現縣級全覆蓋、全市累計開設289個基層專家工作室,組建100個聯合病房、153個基層特色科室,基層機構覆蓋率達80%以上。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均待遇水平較“十三五”末增長49.7%,全市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到98.1%。全市建成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鄉村互助養老睦鄰點等各類社區養老服務設施1654個,全市共有托育機構272家,提供托位數1.83萬個。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站在新的起點上,港城正以更開放的姿態、更堅定的步伐,與時代共振,同世界同頻,昂首闊步新征程,滿懷豪情再出發,奮力譜寫連云港更加精彩壯麗的時代篇章。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