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家中央及省級媒體走進我市 “解碼”港城經濟活力源泉
秋意初顯,海風送爽。9月19日至20日,由中宣部牽頭組織的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江蘇主題采訪團走進連云港。在為期兩天的行程中,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等25家中央及省級媒體記者組成采訪團,深入企業工廠、產業基地,用腳步丈量這座港口城市的開放熱土,用筆和鏡頭記錄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精彩瞬間,探尋港城經濟活力的源泉。
“原本臟污的地溝油,竟能變成這般純凈的生物航煤!”9月19日上午,記者團走進連云港嘉澳新能源有限公司,親眼見證綠色生物能源的“點廢成金”。
成品展示區里,一罐潔凈透明的生物航煤引得記者們紛紛拍照。提問環節,中新社記者鄧敏提出關鍵問題:“地溝油轉化為航煤的成本是否更高?如何保障利潤?與同行相比,企業的核心優勢是什么?”公司總經理何健回應,“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收得率行業領先。同時,企業地處人口聚集區,原料獲取成本低,再加上歐盟碳排放政策支持,足以保障可觀利潤。”
采訪團中,許多記者舉起手機、運動相機拍攝新聞短視頻、VLOG。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董雙完成采訪當天便在“新華日報”官方視頻號上發布短視頻《地溝油→航空油?這波操作我給滿分!》,視頻中詳細講解了“地溝油”經過加氫脫氧、精制、裂化、異構等工序,轉化成為生物航煤。
在親身感受連云港綠色生物能源產業創新活力后,采訪團在19日下午來到連云港港實地探訪。在連云港港墟溝西作業區68泊位,“奧克蘭盛世”輪正載著195臺宇通大巴拔錨起航,目的地是摩洛哥。作為國際樞紐海港,連云港港今年1至8月,累計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7.57%,集裝箱量同比增長8.66%,增長勢頭強勁。
一頭連太平洋沿岸諸國,一頭接內陸中亞各國,連云港的運輸網絡正沿鐵路、公路、運河向內陸延伸,直達中亞與歐洲。“在此次調研中我了解到,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在2014年啟用,如今,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已布局阿拉山口、霍爾果斯、二連浩特、喀什、滿洲里5個過境口岸,開通中亞五國、中吉烏、中土、中俄、中歐、中蒙6條國際班列線路。在這里,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作‘一帶一路’的交匯點!”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陳歸辭感慨。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張冰晶在她撰寫的《活力中國調研行|哈薩克斯坦小伙愛上連云港:中國的跨境電商又快又好!》中,采訪了來自哈薩克斯坦的中哈(連云港)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阿金漢,通過他來講述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的變化與發展。文中提到,今年,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首次采用“一箱到底”模式推進哈薩克斯坦小麥過境運輸,依托“鐵公聯運”模式開行了首列光伏專列,形成了小麥、棉紗、鐵合金、鉀肥等特色貨源專列運輸。一系列成果讓人們真切看到“一帶一路”倡議在連云港落地生根的豐碩實踐。
綠色能源與跨境貿易之外,連云港的民營經濟活力,更在特色產業集群中綻放。東海縣的水晶與穿戴甲產業,便是生動例證。9月20日下午,記者團來到調研最后一站東海縣。
在穿戴甲展銷體驗中心,各色穿戴甲產品在燈光下盡顯精致,引得記者頻頻按下快門。2019年,東海縣依托成熟的水晶電商平臺資源,逐步培育起穿戴甲產業。目前,這里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手工穿戴甲市場。今年1至8月,全縣穿戴甲銷售額已達97億元,同比增長89%。現代快報記者王菲更是在采訪中開啟直播,“采訪時看到水晶銷售主播用流利外語推介產品,得知一副手工穿戴甲竟然能賣到數萬元,沒想到連云港竟然有這么多驚喜。”
走出中國東海水晶城,俯瞰水晶大集,4000個鋪位連成一片,盡顯產業熱度。更令人驚喜的是,傳統水晶雕刻技藝也在擁抱智能制造:引入五軸加工機床后,形成“機器雕大體、人工做精細”的流程,從業者還走進校園學習3D建模技術,讓老手藝煥發新活力。
“這是我第二次來到連云港。我深切感受到這座城市綠色能源的創新力、跨境貿易的輻射力、特色產業的生命力。而這股澎湃活力,正是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之后我們將會對此次調研行進行綜合報道,同時盡可能多用新媒體視頻的形式宣傳連云港。”光明日報記者李健說。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