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運動損傷診療邁入“機器人精準導航”時代
近日,市一院運動醫學科李小飛主任醫師團隊傳來重磅喜訊,該團隊在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的精準輔助下,成功為一名運動愛好者完成了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據悉,這是蘇北地區首次將骨科手術機器人應用于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中,標志著我市運動損傷診療正式邁入“機器人精準導航”時代,為廣大前后交叉韌帶損傷患者帶來更安全、更精準的治療新選擇。
■傳統手術難以完全滿足運動需求
47歲的邵先生(化名)是一名籃球愛好者。近5年來多次扭傷膝蓋,出現膝關節腫脹、疼痛,且無法正常屈伸、發力,甚至行走時頻繁感覺膝蓋“打軟”的情況。經市一院運動醫學科檢查,邵先生被診斷為“左膝關節前交叉韌帶完全斷裂伴半月板損傷”,需通過手術重建韌帶以恢復膝關節功能。
李小飛說,前交叉韌帶是維持膝關節穩定的關鍵結構,一旦斷裂,若不及時手術,不僅影響日常活動,還可能加速膝關節退變,引發半月板損傷、軟骨磨損等并發癥。
傳統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中,醫生主要依靠經驗和解剖標志定位股骨、脛骨骨隧道,而骨隧道的位置、角度和深度直接決定手術效果,若定位偏差,可能導致重建韌帶張力異常,增加術后關節不穩、韌帶再次斷裂的風險,還可能損傷周圍血管神經。
邵先生熱愛運動,對術后運動功能恢復要求高,傳統手術的精準度難以完全滿足其需求。
■機器人手術“毫米級”精度支持
為給邵先生提供更優質的治療方案,科室團隊反復評估后,決定引入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手術。
作為當前骨科領域先進的精準診療設備,天璣機器人可通過術前三維規劃、術中實時導航,為骨隧道定位提供“毫米級”精度支持。手術前,李小飛團隊先為邵先生進行膝關節CT掃描,將影像數據導入機器人系統,在計算機上構建膝關節三維模型,隨后根據解剖結構,精準規劃出股骨、脛骨骨隧道的最佳位置、角度。手術中,李小飛在機器人的“引導”下操作,機器人通過光學追蹤系統實時捕捉手術器械與膝關節的位置關系,將實際操作與術前規劃進行對比,確保骨隧道定位完全符合規劃方案。
李小飛表示,相比傳統手術,機器人輔助將骨隧道定位精度提升至0.3毫米以內,減少了術中對膝關節周圍其他組織的損傷,不僅解決了傳統手術中“精準度依賴經驗”的痛點,還能通過標準化的手術流程,降低手術風險,縮短患者術后康復周期。
此次天璣機器人輔助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的成功開展,不僅是市一院運動醫學科的技術突破,更是我市運動損傷診療領域的“里程碑事件”,它填補了我市在機器人輔助前交叉韌帶重建技術上的空白,將區域運動醫學診療水平推向“精準化、微創化”新高度。
未來,市一院運動醫學科將進一步拓展天璣機器人在運動醫學領域的應用范圍,如多發韌帶損傷、髕骨脫位、膝關節內翻畸形等,同時通過技術培訓、病例分享等方式,推動精準診療技術在區域內的普及,讓更多運動損傷患者能在家門口享受到與國內頂尖醫院同步的高質量醫療服務。
目前,邵先生已順利完成術后復查,膝關節腫脹消退,正在康復師指導下進行循序漸進的功能鍛煉,各項恢復指標均優于預期。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


